【明報專訊】政府計劃在2010年將新界北部禁區範圍由原來2800公頃大幅縮減至400公頃,將逾2400公頃邊境土地釋放發展。規劃署剛完成邊境釋放土地規劃研究,建議打造一條貫穿落馬洲至沙頭角連綿18公里的單車、遠足及文物保育徑及闢設新郊野公園,讓公眾走入封閉逾50年的禁區體驗圍村文物風情。但龐大新釋放土地中,商住發展僅佔10公頃,被村民質疑落後於深圳發展。
文件指出,邊境釋放的土地封閉多年,當中逾57%土地屬山丘及自然景觀區,馬草壟及紅花嶺是具生態價值地區,但農地和平地只佔兩成,區內還有村落保留不少歷史建築,不適合作高密度發展。研究認為,應將整片2000公頃發展成港深之間的自然保育及文化遺產地帶,只預留小量地方作低密度發展。
文件建議,將新界東北紅花嶺一帶開闢成新郊野公園,設遠足徑途經蓮麻坑、長山古寺等景點,並對蓮麻坑鉛礦洞(即蝙蝠洞)及蓮麻坑河溪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進行保育。紅花嶺將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八仙嶺串連成生態連繫帶,保護原居動物棲息地。
研究提出,將沿邊境5座50年代警方用作駐守邊防、現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,活化成觀景台,供公眾遠眺鄉郊風貌。由於香園圍和松園下等傳統村落建有不少古宅和宗祠的傳統村落,研究亦建議闢設成文物徑串連各式景點,區內一些荒廢校舍和屋宇復修成度假營,讓公眾體驗鄉村生活。
近邊境西部的馬草壟,則會發展單車徑,屆時市民可踏單車欣賞落馬洲和蠔殼圍一帶魚溏和濕地景色。政府消息人士指出,由落馬洲至沙頭角連綿長18公里的邊境地帶釋放後,有潛力以單車徑、文物徑和遠足徑等串連起來,成為港深「綠色緩衝」地帶。
消息人士指出,規劃署今年8月完成首階段諮詢後,明年便就詳細規劃方案進行次階段諮詢,分區規劃草圖將在2010年保安局重建圍網及正式釋放土地前完成,確保發展商不能偷步發展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