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日前內地媒體有一則新聞,相當重要,但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,新聞內容是﹕「為確保『十一五』期間耕地不少於18億畝,原定『十一五』期間退耕還林2000萬畝的規模,除2006年已安排400萬畝外,其餘暫不安排。」這段新聞很能說明中國當前的制度缺陷。 缺陷之一是重發展輕環保。中央設定18億畝耕地死線,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耕地近年大幅減少,是因為各個大中城市拚命擴張,把原來的鄉郊農地變成屋地,市政府和地產開發商從中獲得巨利,但由此引起的耕地不足後果,卻要退耕還林計劃來承受,這計劃是為了補贖過去多年過度開墾,導致水土流失黃沙漫天,如今計劃不過初見成效,暫時扭轉了國土沙漠化的危機,中央不去叫停過度的城市化步伐,卻要退耕還林計劃煞車,箇中荒謬與無奈,思之令人嘆息。 缺陷之二是有政策無配套,不可持續發展。退耕還林計劃是在1999年做試點,2002年全面推行的,中央為此專門立法,並撥款逾10億元,補償給受計劃影響的農戶,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制訂農戶轉業計劃,以免中央政府無了期地補貼退耕農戶。有一些地方確實做出了成績,就連內蒙古這樣氣候惡劣不宜植林的地方,當採納了錢學森等科學家的建議,把不宜耕作的農地改種沙棘、甘草等耐乾旱植物,並引進沙棘果醬或製醋工廠,農戶自退耕土地上得到的經濟價值,比昔日勉強種植糧食還要多。然而,這類成功事例只屬少數,更多的地方政府是鐵心長期倚賴中央救濟,甚至包容濫竽冒領,中央不忍心農戶捱餓,果然宣布2007年底起繼續資助5年,但這個宣布等於承認了政策不可持續,將來一旦失去補貼,農戶便只有把還林土地再次砍伐耕種。 退耕還林計劃推行以來,中國恢復了約3. 64億畝林地或草地,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、內蒙古國有林區,這個成績必須保住,但願今年8月宣布的暫停真的只是暫時停止前行,而不是節節敗退的開端。 【本欄逢周一刊出】 明報駐京記者 劉進圖
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